心血管内科
科室导航
本部院区(海曙区西北街41号)7号楼6楼
服务电话
0574-83871062,0574-83871063
科室概况
宁波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成立于1970年,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目前下设2个病区(共有78张床位),以及心功能室、心导管室和心血管杂交手术室。心内科目前共有医生32人,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5人,住院医师6人。每年病房收治各类心血管患者4000余人次,年门诊量达25000人次以上。心内科是宁波市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心脏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重要组成科室。
心血管心内科在市内率先开展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先心病介入诊疗术,并陆续开展了冠脉介入治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2015年,心内科在市内率先开展心脏康复项目,并成立我市首个心脏康复中心,现为宁波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心脏康复培训基地。2018年经宁波市卫健委批准,牵头成立宁波市心血管康复专科联盟,并连续举办七届“华美预防与康复论坛”。
2018年,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建立了打通生命之路的绿色通道。2019年,我院心内科顺利通过中国心衰中心认证,进一步提高了心衰的整体诊治水平。
心血管内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协同发展,在心脏康复、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等方向形成了学科优势,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资助,多篇研究相关论文被SCI收录,并多次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诊疗特色
心脏康复:我院心血管康复团队由具备心脏康复资质的心内科医师、康复科医师、护士、运动治疗师、心理师、营养师组成,并聘请国内外心血管康复专家加盟,定期实地或远程会诊。中心拥有门诊康复诊疗大厅,配备有国际最新的心肺功能评估仪、运动平板试验仪,专业运动监护设备和运动器材,人体成分分析仪等先进设施。并在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分中心。迄今已接收2000余名心脏康复患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冠脉介入治疗后、冠脉搭桥术后、主动脉夹层术后、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脏神经官能症、慢性肾脏疾病等。2015年月中心成立“心随我动-华美心血管康复俱乐部”,广受好评。中心成立以来还多次举办省市大型学术活动,接待省内各地医院来访和医护人员进修。诊疗范围:冠心病、心力衰竭、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血压、 糖尿病、肥胖、焦虑/抑郁、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脏疾病。评估内容:心肺运动试验,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动脉弹性测定,人体分析测定,徒手评定,肌少症的筛查,心理评估,营养评估。
左束支起搏:心脏起搏器植入在目前医疗中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方式因改变了心室正常的电激动顺序,造成左、右心室同步性丧失,从而增加了心衰和房颤的发生风险。生理性起搏一直是心脏起搏学者追求的方向。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通过电激动沿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性,是目前公认的生理性起搏方式。心内科于2016年在宁波市率先开展希氏束起搏,于2018年在宁波市率先开展左束支起搏,截至目前已开展400余例,并建立了长期随访数据库。心内科江隆福主任创造性的研发了适用于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新型可旋转起搏器植入测试线,与传统起搏器植入测试线相比,新型可旋转起搏器植入测试线可实现持续电极拧入与实时电极阻抗测量,对于电极穿间隔过程中电生理现象的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该新型可旋转起搏器植入测试线,我们进一步探索了更为优化的左束支起搏术式,可以实现精准指导术程,同时降低手术时间及射线暴露量;在动态拧入过程中动态观察电极穿间隔电生理现象,助于理解、解释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在左束支起搏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该新型测试线及术式已推广至多家医院。
科教成果
近5年获国自然立项1项,省自然立项3项,厅局级课题立项9项,发表SCI文章20余篇。中华级文章10余篇。左束支起搏发明专利法国、德国、波兰与新加坡等国家引用。心血管内科承担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工作,有内科规培基地教学主任1名,20名带教老师,近10名高级师资,多位优秀带教老师获得者;同时承担宁波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及杭州医学院等高校临床教学工作,有内科教研室主任1名,2名临床师资曾至英国UCL进修学习。
专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