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我来了,您要喝水吗?”近日,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足踝外科病区患者刘阿姨(化名)按下床头的红色按钮半分钟后,她的签约护理员宋夏从隔壁病房赶到了刘阿姨的床旁,熟练地喂老人喝水。
护理员喂老人喝水
近日,宁波市第二医院在普通病房正式推出了“多对多陪护”新模式,由多个专职护理员轮班照护多位患者,受到了多方好评。
患者: 费用少了一半多,服务没打折
刘阿姨4天前因为腿部畸形入院治疗,由于下肢有血栓,医生叮嘱其不能下床活动。因此,吃饭、喝水、上厕所等都成了困难的事,需要有专人照顾。
刘阿姨说,当时家里商量了两个方案:一是由女儿请假来医院照顾,可这势必会影响女儿的工作,一两天还好,时间长了并不现实;二是请护理员照顾,价格不菲。在要不要请护理员这事上,她挺矛盾:“请专门的陪护吧,有点浪费。我状态还好,不是很危重的毛病,不需要护理员24小时照顾。不请吧,自己又顾不过来。”
入院后,刘阿姨的女儿在手机上预约了照护服务,经过平台系统照护等级评估、照护计划制定等环节,工作人员询问刘阿姨一家是否考虑尝试新推出的“多对多陪护”模式。
刘阿姨当即决定试试看,双方约定护理员提供18大项的服务,具体到每周剪指甲,每天3次提供口腔清洁等。4天下来,刘阿姨对轮班照顾自己的两位护理员赞不绝口:“我一按床头的按钮,护理员马上来了。约定的照顾事项一项不落,除了照顾我生活,每两小时提醒护士给我测血糖,送我去做检查等。”
更让刘阿姨舒心的是,陪护服务没有打折,费用却少了一半多。一对一陪护的话,每天的陪护费至少要230元,还要另外支付餐费。现在,每天只需要支付99元陪护费,不需要额外支付餐费。
护理员:收入没少,能睡个整觉了
宋夏是“多对多陪护”新模式下首批上岗的护理员。
她颇为自豪地说:“我也是经历了好几轮选拔,才被选上的。除了陪护本领过硬,还要会熟练使用各种设备。比如,手环一有提示,就要提供床旁服务。比如,做好一项服务,要用文字、图片或者语音简单记录,大数据都会保存的。”
既然考核如此严苛,宋夏和同事为什么都争着参加选拔呢?
她快人快语地说:以前做一对一24小时护理员,经常连着半个月甚至几个月24小时都在医院,睡陪床。睡眠很差,也顾不上家里。现在,改成多对多陪护,可以和同事两班倒或者三班倒,睡眠有保障了,也能顾上家里。
她笑着说:“睡整觉后,我觉得自己精神、体力更好了,这样也能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当然,她说收入也很重要。多对多陪护模式下,工作时长缩短了,上班期间工作内容有所增加,总体收入没有变少。
患者按下床旁呼叫铃后,护理员手环收到呼叫提示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推进“多对多”陪护模式,医院硬件、软件上都做了更新。比如患者按下床旁呼叫铃后,护理员的手环马上能收到提示;比如翻身、陪同检查等项目前,手环都会一一“预告提醒”;服务项目的完成时间、质量、患者评价等都会在系统一一记录。
目前,患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对一、多对多等陪护模式。一般情况下,一组护理员最多轮流照顾5位病床临近的患者。
院方:实现“多赢”,宁波做法受关注
宁波市第二医院副院长陈亚敏表示,“多对多”陪护新模式是被现实需求“催生”的。
一方面,患者有需求。陪护压力大是很多患者家庭面临的共同难题,特别随着“80”后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步入老龄化,陪护问题更加突出。请一对一的专职护理员,家庭经济负担大,很多轻症患者又觉得有些浪费。
另一方面,优质护理员短缺的问题长期存在。如何盘活有限的优质护理员资源,提升照护品质也是现实难题。这个月,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共同制定了医疗护理员的国家职业标准。
2017年开始,我院在ICU、EICU等特殊场景下尝试推出“多对多”陪护。近期,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将穿戴设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普通病房推广“多对多”陪护新模式,受到了多方的一致好评。
陈亚敏介绍,相比过去的一对一专职陪护模式,或者个别患者和护理员私下约定的“一对二”陪护等模式,“多对多”陪护模式可以实现“多赢”。首先,可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其次,通过护理员倒班制,提升服务质量;另外还能盘活护理员资源,破解护理员短缺的难题。
此前,在国家卫健委近日举办的首届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分享交流会上,陈亚敏做了《数智化医疗护理员平台构建与应用 助力患者全流程就医体验》分享,介绍“多对多”陪护新模式在内的“宁波做法”,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
陈亚敏在首届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分享交流会上作《数智化医疗护理员平台构建与应用 助力患者全流程就医体验》分享